经验大家谈

从日本,他带回了6本笔记本和新观念

  

    本文作者---韩成栋

  要说中科院研究生奖学金中,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是什么?当然是非“中科院院长特别奖”莫属了!要从全院6万多名在学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绝对需要“千里挑一”的优秀。最近,近代物理所2015级硕博连读生韩成栋同学就获得了这项荣誉。   

  韩成栋来自夸克物质中心,专业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他在核子结构的理论和超核实验两个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包括“首次用最大熵原理得到核子和pion 介子等在非微扰能区的部分子分布结构”等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日本联合培养期间,他作为核心成员提出超氚核寿命的实验方案,已被J-PARC学术委员会批准,在实验合作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上取得了这么多成果,大家一定好奇,这位小哥哥是怎么办到的吧!现在,我们特别邀请他给大家分享一些科研路上的心路历程,也许对你也有帮助哦~ 

  大家好,我是韩成栋,很荣幸能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在下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我的科研学习经历,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长! 

  科研入门,大胆尝试 

  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规定,所有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都在北京集中学习。集中教学完成之后,回到研究所就要开始具体的科研“实战”了。和很多同学一样,彼时的我,心情处在了憧憬和迷茫的“叠加态”,期待着早日上手科研工作,又不清楚什么样的研究方向最为适合自己。 

  我的导师陈旭荣老师对高能核物理的研究方向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他鼓励我大胆尝试一些不同的课题,以寻找适合自己、又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从简单的研究课题开始,循序渐进,积累经验与自信,然后再做一些有难度和深度的课题研究。因此,我积极参加了3项科研课题,包括小型宇宙线探测器的模拟与研制、强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基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开展的Geant4实验模拟预研工作。带着好奇心,经过不断尝试之后,我发现强子结构的课题,最让我觉得有趣。而其它课题,也从多个角度训练了自己,给予了我多样的视角。事实上,不同的研究课题,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小型宇宙线探测器的模拟与研制工作,涉及到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实际接触了硬件之后,再做实验模拟方面的工作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万事开头难,作为科研新手,我也经常碰壁,刚接触课题时也是一头雾水。一点一滴的成长,离不开团队里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每周,我们都会召开组会,大家报告一周来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在组会上,可以听到各位老师的指导意见、师兄师姐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认真整理每一次ppt,这对后期写论文也很有帮助。在夸克物质中心,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由且紧张的学术氛围,严肃而又活泼。

 

  科研工作一定要做彻底,千万不要“差不多” 

  在研究所的支持下,20184月我来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介子科学实验室,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联合培养学习生活,导师是马越研究员和首席科学家Masahiko Iwasaki (岩崎 雅彦)。我主要从事的是在J-PARC K1.8BR束流线上利用K介子束流开展超核物理实验的研究。 

  刚到RIKEN时,有时因为急于求成,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结果,我觉得就可以交差了。事实上,我对这个工作的理解很初步,方式方法很粗糙,结果也是漏洞百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科研工作一定要做彻底,千万不要差不多,”这是马越老师常对我说的话。我慢慢感受到,每一步都要走踏实,多刨根问底,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结果,都应该反问自己:这样合理吗?为什么合理?需要从那些方面去验证它?它背后阐述了什么样的物理图像?如果遇到一些疑难,应该搞清楚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尝试了哪些方案去解决。花功夫、花时间把一些关键点吃透并掌握住。相反,如若一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开展科研工作,那么永远也只能做一个门外汉。 还有一点做的不够好的是,导师交代了任务,且在实施细节和最终目标等方面也和我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但当我具体实施时,就掺杂了一些个人想法。这使得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错误的。

 
   经过反思,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严格执行令很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一味地去服从指令,而是在具体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执行当时与导师(合作者)达成一致的工作内容。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及时提出,而不是在后期实施过程中悄悄地改变了原初达成一致的工作方案。在日本,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我来说是次要的,真正让我受益的是理解、看待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去学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物理图像。有了这些改变之后,我感觉做科研“豁然开朗了”。即便开展一个新的课题,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有质的提升。今年9月回到所里后,我就着手开展Pion与Kaon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全局分析工作,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得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果。与先前相比,在阅读文献、抓取报告内容的关键点以及编写程序等方面也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持之以恒,记录笔记让我事半功倍

  在日本,我养成了在日常讨论与听报告后及时记录核心内容的习惯。每天,我都会在实验、讨论过程中接收到大量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J-PARC强子实验大厅现场开展工作,会接触到很多具体的重要细节。我觉得只有记下来,并花时间整理,才能理解地更深入。而周围合作组的成员,大多也都有记录笔记的习惯,也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做笔记不仅仅是对要点的简单记录,还需要对笔记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进一步充实,最后根据笔记的内容规划好科研工作中具体实施的思路和步骤。

  虽然每天花在整理笔记上的时间不少,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笔记对我每天能够高效和准确地开展科研工作至关重要。把工作中每一步涉及的关键步骤及时地记录下来,今后再从事相关的课题研究就会如鱼得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记录笔记一定要忠于原初的讨论内容,不要擅自改变;另外,记录笔记注意分层次讲关联,有针对性地记录;最后,就是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日本联合培养期间,我的直观感受是:日本的科研人员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勤奋,能吃苦。每个人能够静得下心、坐得住,做事能够持之以恒,没有浮躁之风。这使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每天工作、学习到很晚才返回公寓。  

  五年的研究生生涯转瞬即逝。就像行进在披荆斩棘的旅途中,品尝着科研生活的酸甜苦辣。如果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是学会把科研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做彻底,并一直坚持下去。好的习惯,更有可能让我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转变成稳定的动力,支撑着我们去奔赴漫漫的科学征途。